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首页 > 制度建设 > 郑财院校级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办法
郑财院校级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办法
发布时间:2018-11-20来源:本站作者:Author
 

为充分调动学院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学院浓厚的科研氛围,促进学院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特制定本办法:

一、参评成果范围

()校级优秀科研成果每年评比一次。成果公布(发表、出版、结项、鉴定)时间为每年11日至1231日。

(二)参评成果类型:专著、译著、编著、教材(含校本教材)、论文、研究报告(含各类科研项目的结项报告、调研报告、校本科研成果)等。

(三)参评成果需由学院教师主持或作为第一完成人,且第一署名单位为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四)已获往届各级优秀成果奖的成果,其新版不再参评,已获得校外各项奖励的成果不再参评;在境外发表和出版的论著不参评。

二、参评成果条件

(一)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引导、激励学院教师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为促进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促进科学繁荣发展。

(二)坚持与时俱进,理论创新,主题鲜明,逻辑严谨,文字准确,材料翔实,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应用价值。

(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应在本学科、本专业的某一领域有所创新,补充、完善原有结论;应用研究方面的论文、著作和研究报告,应在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上有所创见。被厅级以上领导机关采用的价值较高的调研报告,应有采用机关如何采用及采用后实际效果的证明材料。

三、奖项设置、评奖标准及奖励办法

(一)评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

(二)评奖标准:   

一等奖:作品选题有重大意义,能对某一新学科或对某一学科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研究难度大,提出了新的重要观点或结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有重大贡献;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二等奖:作品选题有重大意义,对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提出了新的观点或结论;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问题;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三等奖:作品选题有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明确,能对原有理论、观点做出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对解决实际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优秀奖:作品选题有价值,论点鲜明,能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新看法;对理论的应用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有应用价值;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三)奖励办法:

1.对获奖者颁发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获奖证书;

2.按照不同获奖等级颁发一定数量的奖金。

    著作类:

            一等奖一名         1500

            二等奖二名         1000

            三等奖三名          800

            优秀奖五名          500

    论文、报告类:  

            一等奖一名          1000

   二等奖二名           800

   三等奖三名           500

   优秀奖五名           200

四、评审方法和步骤

评奖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申报和初评阶段,由各部门负责。

第二阶段为终评阶段,由科研外事处负责,组织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委员会进行无记名形式评比,具体时间每年另行通知。

(一)申报和初评阶段

各部门受理本部门教师的成果申报,并组织评审组进行初评。

由各部门向科研外事处报送经初评筛选出的成果,各教学、教辅部门报送总数不超过8项,其他部门报送总数不超过5项。报送材料包括成果原件(1件、评审后退还)、复印件和按要求填写的《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优秀成果申报评奖表》(各3份),并提交2份本部门申报成果登记汇总表。由5名以上作者完成的申报成果,在申报表上按顺序填写前5名作者(含申报人,著作仅限主编)。凡申报成果无原件及申报表上无初评单位意见和印章者,不予受理。请参评者自留申报成果备件,所报材料予以存档,不再退还。

(二)终评阶段

申报、初评工作结束后,科研外事处组织校级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委员会以无记名评分方式评出优秀成果。

每年组织年度院级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委员会,成员由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从其他院学术委员会成员中抽选的专家组成,成果评审对申报者及成果参与人实行回避制度,有特殊情况的另定。

五、本办法由科研外事处解释。

六、本办法自2013121日起实行。

    

2013111